吴化文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,年少时便投奔了冯玉祥的西北军,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,逐步在军队中崭露头角。在韩复渠的麾下,他逐渐从一个普通军官晋升为旅长,最终担任了济南警备司令。然而,随着抗战爆发,韩复渠在战局艰难时选择弃战而逃,致使华北门户洞开,山东的大片土地在短短时间内落入日军之手。1938年1月,蒋介石下令将韩复渠处决,而吴化文所带的部队也被调往临沂驻防,承担起了山东的防守任务。
到了1943年,抗战已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,面对日伪军的不断诱降和强力打击,吴化文做出了选择:他投向了汪精卫的伪政权,并在日军的支持下成为了山东伪军的中坚力量。此后,他在鲁南一带对我军进行骚扰,并多次遭到我军的反击。抗战胜利后,吴化文的部队被重新调动,准备北上山东,抢夺胜利果实,然而在途中遭遇了我新四军和山东部队的伏击,损失惨重,从此他不敢再轻举妄动。
展开剩余78%滕县战斗期间,蒋介石曾下令吴化文率部增援,但他因畏惧敌人强大力量,迟迟未行动,导致错失战机。蒋介石认为吴化文已经不值得信任,便密令王耀武将其召到济南开会,暗中打算除掉他。然而,山东省主席何思源得知此事后及时将消息传递给吴化文,使得他未能前往济南,从而逃过了一劫。此后,吴化文在国军与解放军之间找不到立足之地,处境极为尴尬,内心充满了不安和恐惧。
1946年7月,吴化文前往西北军的老上司冯玉祥处求助,请求为自己指一条出路。冯玉祥通过李济深和章伯钧将吴化文的困境告知了周恩来总理,周总理表示:“只要吴先生愿意站在人民一边,我们随时欢迎,并且应该保持密切联系。”总理还将这一消息传达给了华东局,陈毅司令员对吴化文的情况高度重视,指示华东军国军工作部进行联络,期望将他争取到我方。
随着战局的变化,吴化文所带的一个团在大汶口被我军包围数月,几乎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困境。吴化文派出代表与我军联系,提出希望撤围。鲁南军区政委傅秋涛答应了他的请求,命令我军做出正面佯攻,同时在敌军撤退通道上留出了缺口。日后,蒋介石对我山东根据地发起“重点进攻”,吴化文决定切断与我军的联系,并支持已经投降我军的郝鹏举重新叛变。然而,吴化文没想到,仅仅一年之后,华东战局就发生了逆转,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面对局势的变化,解放军并未放弃吴化文,反而重新展开了对他的工作,双方的联系逐步恢复。特别是吴化文的妻子,一位知识女性,她看清了国家的局势,并在不断劝导下促使吴化文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。直到济南战役临近时,我军再次与吴化文取得了联系,请求他提供部队的部署情况。刚开始,吴化文仍然犹豫不决,但据说他曾让岳母前往趵突泉的庙中求神问卜,最终得到了一个“波涛一小舟,水尽到滩头”的签文,象征着国民党的前途已经无望,唯有投奔共产党,才能迎来新生。
此后,吴化文开始为我军提供重要情报。济南战役爆发后,吴化文的部队被安排在我军主攻方向的“炮灰”位置,这让他非常愤怒,终于下定决心起义。在9月19日,吴化文向我军报告了96军的阵地情况,并通告将于当晚宣布起义,随后悄然撤离阵地,等待解放军的接管。吴化文的起义对济南战役产生了重要影响,谭震林同志回忆道,吴化文部队的起义直接导致了我军成功攻入商埠、车站,使整个战役迅速推进,迫使敌人无暇喘息,大大减少了我军的伤亡,并保护了济南的工商业区。
毛主席在电报中对吴化文的起义表示“极为欣慰”和“热烈欢迎”,可见起义的意义非凡。战后,吴化文的部队被编入解放军,番号改为35军,吴化文继续担任军长,然而,由于他曾为国民党效力,许多原解放军将领并不满意这一安排,尤其是鲁中南纵队的战士们,他们曾与吴化文的部队交手过多次,心中对他充满敌意。为了缓解矛盾,陈毅司令员在贾汪的会议上做了耐心的解释,最终大家同意继续合作。
随着35军的整编,吴化文的部队参加了渡江战役,尽管他们的任务并非进攻南京,而是牵制敌人,为兄弟部队争取时间。但南京一战中,国民党军并未设防,吴化文的部队不得不临时准备船只,于4月24日顺利进入南京,并成功进入“总统府”,为南京的顺利接管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1950年,新中国成立后,吴化文选择主动辞去35军军长一职,转入地方工作。尽管毛主席亲自询问他是否感到委屈,吴化文表示自己只是身体欠佳,需要休养。之后,他先后担任了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委员、交通厅厅长等职务,直到1962年因病去世。
吴化文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与变迁,从贫困农民到一度投靠伪政权,再到最终投向人民革命的阵营,体现了他在历史巨变中的抉择与转变,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动荡与复杂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丰金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