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4月23日,位于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,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隆重召开。这次大会持续了近两个月的时间,会议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,并将其正式写入了党章中。此外,此次大会还首次采用了无记名投票的方式,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成员。最终,共有44名中央委员和33名候补中央委员被选出。
在这44位中央委员之中,有一位无法亲临现场,因为他早已牺牲,但由于信息闭塞,党中央直到大会召开时仍未获知他的去世消息。这位委员便是陈潭秋。
陈潭秋,1896年出生于湖北黄冈县(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)陈策楼村,原名澄,字云先,号潭秋。1911年,年仅15岁的他途经黄冈团风镇,目睹了当地著名恶霸陈大狂欺辱一位卖报老人,便毫不犹豫地上前阻止。面对陈大狂挥舞的皮鞭威胁,陈潭秋毫无畏惧,公开斥责说:“卖报纸是宣传革命道理,有什么错?”陈大狂无奈只得退去。随后,陈潭秋搀扶起老人,一起沿街高声叫卖着《汉口新闻报》和《大江报》,宣传革命军队的胜利消息。
展开剩余82%1919年,陈潭秋积极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,这标志着他正式迈出了革命的第一步。次年,他与董必武、刘伯垂等七人共同创建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,并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,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打下坚实基础。
1921年7月,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分别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(今兴业路76号)和浙江嘉兴召开。会议参加者中有湖南长沙的毛泽东、何叔衡,上海的李达、李汉俊,北京的张国焘、刘仁静,广州的陈公博,济南的王尽美、邓恩铭,旅日的周佛海,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,以及共产国际的马林和尼克尔斯基,武汉则由董必武和陈潭秋代表。会上,大家讨论并通过了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》,明确了党的名称、奋斗目标和基本政策,提出了发展党员和建立地方与中央机构的组织制度。这份文献兼具党纲与党章的性质,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。
纲领中明确将党的名称定为“中国共产党”,并提出革命军队必须联合无产阶级推翻资本家政权,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至阶级斗争终结,废除资本家私有制,将生产资料收归社会公有,以及与共产国际紧密联合。这些内容奠定了党的初心和使命。
此外,会议还通过了关于今后工作的重要决议,为党的早期奋斗指明方向。中共一大的成功召开,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,毛泽东曾形容这是“开天辟地的大事件”,显示了其深远影响。由此可见,陈潭秋在党内的资历极为深厚。
之后,陈潭秋为革命事业奔波劳累,无惧艰险,先后担任中共安源地委委员、武汉地方执委会委员长、湖北区委组织部部长、江西省委书记、满洲省委书记、江苏省委秘书长等重要职务,领导工人运动、学生运动和兵运工作,足迹遍布各地。
在革命岁月里,陈潭秋与爱人徐全直结为连理,1928年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。孩子的出生带给他极大喜悦,但因革命形势紧迫,他们一家多次辗转于江西、上海、天津、东北等地,逃避敌人的追捕和监控。
陈潭秋曾在哈尔滨被捕,近两年的狱中生活并未摧毁他的意志,他始终坚守信念,积极同狱中敌人斗争。狱外,徐全直带着未满三岁的儿子四处躲藏,虽生活充满惊恐和不确定,她依然坚定不移地投入革命事业。
1933年,党中央决定调陈潭秋赴中央苏区工作。为了不影响革命大局,他与徐全直商议后,决定将两个孩子托付给外婆照顾。陈潭秋写下了一封深情的“托孤”信,恳请亲人给予帮助:“希望两兄能时常帮忙准备些布料,为孩子做单夹衣服。我们的请求虽无情,但望两兄能理解。”信中,他提及即将再次生产,表达了不愿再养育的决定,并关心六嫂是否能接回孩子照料。此外,他在信里坦言母亲去世的消息,虽感伤却也释怀,认为母亲多受了苦,今后苦难是全社会的共同问题。
这封信体现了他虽历经磨难,却依旧坚定不移的革命决心。然而,现实却异常残酷,信件发出后,陈潭秋一家就此永别,生死未明。
不久后,陈潭秋赴中央苏区,出任福建省委书记。此时,徐全直刚生下第三胎,前往党的秘密联络点处理赴苏区事宜。不料,联络点已被敌人侦知,叛徒出卖,徐全直遭逮捕。
家人试图借助徐全直父亲早年同盟会旧交的国民党关系营救她,面对国民党提出“先送反省院,再保释”的条件,徐全直坚决拒绝,誓言:“宁为革命死,绝不去反省院。”敌人在狱中用她的三个孩子威胁她,劝她考虑母爱。徐全直冷笑回应:“你们算什么,有资格谈母爱?”不久,她被敌人残忍杀害于雨花台。判决书上写道:“拒绝坦白自新,侮慢公职人员,妨碍他人自新,品质恶劣,不可理喻。”
1934年1月,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,陈潭秋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中央政府粮食部部长。10月,中央红军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,被迫展开战略转移,也就是著名的长征。长征后,陈潭秋被任命为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长,奉命留守中央苏区,持续坚持游击战争。
1935年8月,按照党的安排,陈潭秋前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,之后留苏工作于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。1936年,在苏联召开的代表团会议上,陈潭秋铿锵有力地表示:“我始终跟着党走,错误一经指出即改正。”这句话真实反映了他毕生革命精神,不论道路多么坎坷,他从未退缩,展现了共产党员无畏的气概。
1939年5月,陈潭秋奉命回国,担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。1942年夏,盛世才公开走上反苏反共道路,党中央决定撤离新疆的所有共产党员。撤退计划中,陈潭秋坚决要求名列最后一批撤离人员名单,并表示:“只要还有一个同志,我就不能走。”
1942年9月17日,撤离途中,陈潭秋被敌人捕获。同年,他在重庆上学的儿子曾请求前往延安寻父,在舅舅陪同下见到了董必武。儿子回忆:“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董老,他说父亲可能不在延安,但具体情况尚不明。你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学习,未来革命胜利,国家需要人才。”
1939年9月27日,陈潭秋在狱中被秘密杀害,年仅47岁。因消息闭塞,直到1945年4月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,中央才得知他的真实死讯。当时,他依然被选为中央委员,象征着对他贡献的肯定。
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,陈潭秋的儿子前往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打听父亲的下落。泪流满面地说:“他们告诉我,一有消息就会通知我。两三天后,我却在学校布告栏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:‘杀害陈潭秋等烈士的罪犯伏法。’”这一刻,所有的等待和牵挂,终于有了最终的回应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丰金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